利川深化“用地林用”改革:用变革机制破解保
发布时间:2025-10-30 11:28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(田茂庆、李真来信)要素保障是项目实施的“生命线”,但土地和林地审批却因部门障碍和流程故障成为制约发展的“中障碍”。湖北省利川市立足山区条件和生态保护红线双重考虑,以“土地和森林利用为对象”改革取得成功,通过机制重构、服务再升级的过程,探索出一条“效率与底线并重、服务与管理同步”的要素保障新路径,为优化内县营商环境提供了实践经验。 打破“壁垒”:打造跨部门协作审批新模式 审批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部门审批不力ment 独立工作。利川市以“联合指挥中心”模式打破行政壁垒,将自然资源、规划、林业等部门分散审批整合为“一件事”,基本结束了企业“多重经营、重复申报”的困境。 改革的关键是建立“三级协调”机制:决策层面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专门工作小组,明确部门权责清单和衔接流程,解决跨部门审批差异;实施层面,成立联合勘察小组,对选址实施“一次勘察、联合研判”,避免因部门标准不一致造成后续返工。例如,在川气东送二线利川段线路正在兴起之际,联合勘察组深入现场选址12次,反复优化7个地块规划,成功调整生态敏感区边缘管线走向,规避资源审批风险;在服务层面,设立“一站式服务”窗口,实现“一套材料,全区配送”。重复认证、重复表格率降低60%,出差次数减少70%,全面打通服务企业“胡扯里程”。 优化“流程”:打造高效审批“加速度” 针对传统审批“系列等待、周期长”等痛点,利川市重构审批逻辑,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效率飞跃,为复杂项目审批树立了“利川速度”。 创新推行“并联审批+缺陷容忍验收”双机制,原有的顺序用地项目电子审核、规划选址、林地评估等环节同步转移。各部门进行类似审核并限期完成,平均审批时限直接压缩50%;川气东送二线等重大工程实行“信用承诺制”,对材料缺失的项目,承诺限期补齐后,不予批准,避免因细节问题耽误建设。在该机制支持下,涉及66.5817公顷土地(其中永久主田38.2656公顷、红色保护线6.7109公顷)的临时用地审批从申请到审批仅用时15天,创下了同类项目审批的新纪录。同时开发部门数据共享平台,实现审批进度实时查看、全程监控使“更多的旅行数据和更少的企业协商”成为事实。 守住“底线”:实现开发与保护双向平衡 作为生态敏感区,利川市始终坚守“发展不能跨越生态红线”的底线,将生态保护要求深深嵌入到审批过程中,实现“快速审批、不放松监管”的目标。 推动建立“审批与恢复同步”管控体系:所有涉田、涉林项目在审批阶段必须同时编制生态修复方案,明确“工期结束、重新开始、绿化开始”的严格要求。严格执行占用耕地“一补一补、覆盖最好、添加最好”的标准,明确占用耕地的责任和时限。或恢复占用林地的植被,以确保系统及时补偿生态损害。 “前端优化选址、中间明确责任、后端强化监管”的全链条管控模式,既保证了川气东送二线等重大工程的顺利开展,又守住​​了生态安全底线,生动践行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 扩大“影响”:从重大突破到全球范围 利川市并没有停止项目审批改革,而是从“土地和森林利用问题”入手,推动服务模式向原住民延伸,向全区拓展,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和公众。 从服务覆盖面看,改革经验在民生领域得到复制和拓展。林业部门建立“市—镇”服务机制。乡镇收集农民住房建设用林需求,市级免费提供数据准备和“报办”服务。到2025年,已成功办理7宗利用农林建房申请。 ,覆盖197户农户;在审批权限方面,深化林权集体制度改革,将5公顷以内人工商品林采伐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,取消采伐区勘察设计文件等重复性成果,实现了群众“过门、填表、当天办完”的目标。从重大工程到民生经济,改革触角不断拓展,形成了“重点突破”的伟大格局。服务全面、覆盖全面、向上联动。” 从“单独审批”到“协同发力”,从“强制流程”到“效率革命”,“国土林用一物”改革的主要经验是打破“部门利益至上”的思维,树立“开发与保护并重”的系统理念。此次改革不仅为那水溪水库、武陵山康养现代产业学院等全省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,而且建立了审批高效、监管有力、服务精准的要素保障体系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,利川市必将以更好的要素支撑能力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。